暑期创作大赛的视频作品全面上线啦!喜欢看视频的朋友们可以多多关注。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东汉时期“豪族”这个话题信弘配资,顺便提到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董宣。
---
在东汉,豪族的势力非常强大。为了说明问题,先举个例子:
董宣,号称“硬汉”。他曾因为湖阳公主府中的奴仆白日杀人而挺身而出。当时,这个奴仆躲进了公主府里,董宣直接拦住公主的车,当面质问她管理不严,并就地抓捕并处决了凶犯。此事让光武帝非常震怒,命令他向公主下跪谢罪,但董宣硬脖子不低头,宁死不屈,于是得了个绰号——“强项令”。
后来董宣在北海任相时,主动招揽当地豪族公孙丹入仕。可公孙丹仗着家族势力横行无忌,经常欺压百姓。董宣依法惩治,派手下把这一伙人绳之以法。按理说,这样的行为合乎法度,但却触碰了豪族的利益。他的上司不愿得罪地方权贵,反而把董宣定罪为“杀伐过重”,押解到京城受审。最终,他被写进了《酷吏列传》。这就是和豪族对抗的下场。
展开剩余73%要知道,如果这事放在西汉武帝时期,像公孙丹这种“聚众、带兵器”的行为,早就该被灭三族了。可刘秀却没有那么强硬。原因很简单——他就是依靠河北、南阳的豪族起家的,对他们的能量心知肚明。于是,他采取了“软硬兼施”的策略:
一、财政让利——盐铁专营的下放
刘秀主动把盐铁专营的权力交还地方。盐铁利润极高,汉武帝当年靠它打了多轮对匈战争。刘秀当然舍不得信弘配资,但相比让全国豪族生乱,他还是选择忍痛割肉。
二、收回地方军权
他废除了郡国都尉,把军权集中到太守手里。过去豪族不仅有私兵,还能掌控功曹、都尉这些关键职位。功曹主管人事政务,相当于地方实际大管家;都尉则掌握军权。刘秀没有动功曹,却收回了都尉的权力,让豪族再难以依靠地方军队抗衡中央。
这样一来,豪族即便手握盐铁的利益,也必须接受皇帝对他们的“约束”。如果谁敢得了便宜还不服气,太守就能直接出兵镇压。
---
总体来看,刘秀的“度田制”就是皇权与豪族之间的一次利益交换。
- 皇帝的算盘:虽然放弃了盐铁收入,但一定要摸清土地与人口的底数,否则国家将逐渐失控,豪族权力坐大,朝廷只会被架空。
- 豪族的得失:虽然人口与田产被登记在册,但相比能掌握盐铁的巨大利润,这点税赋压力根本不算什么。
有了这次丈量与清查,东汉政府才敢启动一些大工程。比如明帝刘庄时期治理黄河的超级工程,耗费高达百亿!如果没有清晰的土地人口数据,没有郡县的徭役报表,王景根本不可能在一年内完成。
不过,失去了盐铁,东汉的财政收入始终有限。人口和土地的增长毕竟缓慢,皇帝再想像武帝那样挥霍无度、远征四方,几乎不可能。正因如此,东汉很少有大规模的远征。章帝、和帝时期能打击匈奴,也主要是匈奴自身分裂,再加上班超个人的英雄主义。
到后来,羌乱的爆发彻底拖垮了朝廷。为了筹钱,朝廷甚至开始大规模卖官。桓帝、灵帝因此名声极坏,但从另一角度看,他们其实也是被财政困境逼到绝路。桓帝卖官的钱,多数是用来对付羌乱的。
就连光武帝本人也曾感慨:“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从平定陇、蜀后,他几乎不再轻易提起出兵打仗。不是他不想北击匈奴,也不是不想重新统治西域,而是三个字:
钱,不,够!
---
这一切都说明,东汉皇帝与豪族之间的关系,本质就是一场精心算计的博弈。豪族势力强大信弘配资,皇帝既要借力,又要防范。而财政资源的有限,更决定了东汉难以像西汉那样,开疆拓土、四处征伐。
发布于:天津市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