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1459篇原创文章祥乾资产,作者:Behemoth。
作者简介:Behemoth,江苏南京人,2014年起开始创作,现已发表、出版近70万字。
全文共约3100字,配图12幅,阅读需要10分钟,2025年9月29日首发。
本文收录于作者“behemoth”专辑,欢迎持续关注。
榨干剩余价值
由于在法兰西战役中的快速溃败,失去法国本土的戴高乐和他的“自由法国”政权被迫过上了“吃百家饭”的日子,所幸戴高乐借助美英苏之间的矛盾加上他本人的长袖善舞成功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化缘”到了不少武器装备,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经过重组的法国陆军已经再次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一支劲旅,在对轴心国的反攻中攻城略地一雪前耻。
图1.1944年7月,在意大利战场的法军坦克
战后初期,法国凭借在战时的贡献,通过马歇尔计划(Marshall Plan)和《共同防御援助法案》(Mutual Defense Assistance Act,MDAA) 继续获得美国军援,来自美国的剩余物资不断充实着法国陆军,包括M4、M24和M26等在内的各种装甲车辆构成了法国陆军装甲兵部队的骨干。但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法国陆军发现,这些二战时期技术水平的坦克不仅性能已经落后,其使用寿命也已所剩无几,需要以新型号进行替换。
事实上,早在40年代末,法国陆军就已经开始筹划战后第一代坦克的研发,最终诞生的就是著名的“1951年型75毫米火炮13吨级坦克”(法语名称:Char de 13 tonnes 75 modèle 51),当然其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AMX-13(AMX全称为Atelier d’Issy les Moulineaux,即该坦克研发和制造商伊希莱姆利诺工厂)。该型号坦克不仅在其摇摆式炮塔内安装有源于德制KwK 42型75毫米坦克炮的CN 75-50型坦克炮,还配备了自动装弹机,使其具有和中型坦克相抗衡的能力,堪称是当时最好的轻型坦克。
图2.AMX-13早期型
虽然AMX-13性能全方位优于二战时期的旧坦克,但以当时法国的财政情况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面换装,因此法国人只能开动脑筋,希望能最大限度延长现有装甲车辆(至少是其中一部分零件)的使用寿命,使其在AMX-13全面入役之前“再站最后一班岗”。
老迈的野牛祥乾资产
在法国接收的美制坦克中,M24系列轻型坦克算得上是最受法国陆军欢迎的型号之一,根据统计,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法国陆军总计先后装备了约1250辆M24。
就在这些坦克陆续到货时,原法属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已经呈现风起云涌之势,为了维持法兰西殖民帝国的“体面”(以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经济和政治利益),法军四处出兵镇压抵抗力量,在这当中法属印度支那尤其是其中的越南算得上是战斗最为激烈的战场之一。当法国人的履带碾入红河三角洲的水网地带时,他们立刻意识到自己“来错了地方”,由于当地道路路况普遍较差,并不适合大吨位装甲车辆通行,因此相对轻便的M24就成为了侵越法军装甲部队的主力之一,经常支援步兵执行对越盟的扫荡任务,一度“所向披靡”,被法军官兵称为“野牛”(Bison)。
到了1953年12月,为了支援奠边府前线,法军决定通过空运方式运送M24到奠边府进行增援,考虑到当时法国空军装备的运输机不足以运输整车,因此10辆M24是被以拆解方式空运到前线再在蒙泰(Muong Thanh)机场完成组装后交付守军。在奠边府使用 M24的法国部队是第1轻骑兵团第3连,有了坦克的助阵,奠边府法军士气大为提升。然而,由于对面的越盟军获得了包括火炮和单兵反坦克武器在内的大量军火,这些坦克并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大部分被击毁,还有至少2辆被越盟军缴获。
图3.正在加班加点拼装M24的法军士兵,居前者头戴的白色军帽表明其身份为法国外籍军团成员
图4.奠边府战场上,1辆隶属于法军第1轻骑兵团第3连的M24正在穿越水网地带
图5.在1954年5月7日的奠边府战役胜利日游行活动中,1辆被越盟军缴获的M24充当花车参加活动,其炮塔顶部架设的是越盟领导人胡志明的大幅照片
图6.使用缴获的M24进行训练的越南人民军士兵
奠边府战役的失败不仅标志着法国输掉了战争,也意味着M24已经不再适应战场需求,但偏偏其装备量大,一下子全部退役过于“奢侈”,因此为其寻找“出路”就成为了必然。
“霞飞”献“头”
1956年,法国军备研究与制造局(Direction des Études et Fabrications d’Armement)和法国陆军着手研究对M24的升级事宜,出于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和降低研发难度的考虑,法国人想出了一个天才的主意——将现有M24中状况较好的炮塔和车体分别挑出,然后将其与新造的AMX-13的车体和炮塔结合从而得到堪用的“新车”。最初,他们考虑利用现有的M24车体安装AMX-13的FL-10型摇摆式炮塔。这样的拼凑看起来确实多快好省,但在试验过程中法国人发现,CN 75-50型坦克炮发射的高爆弹存在安全问题,原因是其引信过于敏感,虽然有配套的自动装弹机,但当需要切换弹种时依然需要车长手动向炮闩内装填炮弹。考虑到M24车体狭小(M24车体全长仅5.45米,而AMX-13的车体全长为6.36米),炮弹更容易在其车体内磕碰出事。因此到了1957年,法国人采取了与之相反的策略,即将M24的炮塔安装在AMX-13的车体上。
图7.在M24车体上安装FL-10炮塔的试验车祥乾资产,试验结果表明其人机工学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M24的炮塔设计较为传统,在将其安装在AMX-13车体的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进行改动,因此改造工作进展较快,在1959年12月至1960年1月期间,法国陆军对改造车辆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颇为理想,因此到了1960年3月,法国陆军下达了150辆改造坦克的订单,改装工作在法国中北部吉恩(Gien)的一家工厂进行。
对于这样的新改型,法国陆军官方赋予了一个颇为“法美联合”的编号——AMX-US。不过在法国陆军内部,该车还有其他不同的俗称,包括“‘霞飞’(Chaffee,M24的绰号)型AMX-13”或者“装有‘霞飞’炮塔的AMX-13”(法语名称:AMX-13 Avec Tourelle Chaffee)。
图8.标准型M24(左)与AMX-US(右)对比图
AMX-US的尺寸介于AMX-13和M24之间,全车长为6.36米,车体宽度2.5米,车体高度2.3米,战斗全重约为15吨。相比起FL-10,M24由于没有自动装弹机,因此在炮塔里多出一个装填手,其位置位于炮塔右后方的装填手舱口下方。炮塔安装的坦克炮为M6型坦克炮,该火炮系由B-25H“米切尔”(Mitchell)型轰炸机上安装的T13E1发展而来,炮口初速为619米/秒,在使用M61型被帽风帽穿甲弹(Armor-Piercing Capped Ballistic Cap,APCBC)时最大穿深约为109毫米,俯仰角为+13°~-10°,这样的威力相比CN 75-50自然是远远不如,但考虑到AMX-US本就是一款“凑合”之作,且法国陆军也仅仅考虑将其投入殖民地作战,而对手手中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装甲车辆,因此这样的缺点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至于辅助武器,原M24炮塔上包括7.62毫米M1919型并列机枪以及安装在炮塔顶后部的12.7毫米M2HB型重机枪都被保留。
AMX-US的车体基本上保留了AMX-13的“原汁原味”,但为了让M24炮塔的吊篮能够安装进AMX-13的车体内并实现360°旋转,需要在原AMX-13车体的炮塔座圈上加装一个“项圈”或者说是炮塔适配器。相比起在M24车体上安装FL-10炮塔,这种方式既节省资金又降低技术难度,避免了使用寿命相对更长的M24炮塔与车体一同报废时造成的浪费。同时由于AMX-13车体更轻,这样改动后的“新型”轻型坦克也比M24更加轻便,从而具有更强的机动性和通过性,在1台最大功率为250马力的雷诺SOFAM 8Gxb型8缸水冷汽油发动机的驱动下,该车的最大速度可达60千米/时。
图9.一辆被拆除火炮充当训练车辆的AMX-US,注意炮塔座圈上加装的炮塔适配用“项圈”
短暂的服役生涯
就在AMX-US被改造出来的时间点上,获得大量新造装甲车辆的法国陆军已经不再需要用旧车继续“装点门面”,因此AMX-US的地位大大下降,仅仅装备了包括驻地位于奥兰(Oran)的法国陆军第9轻骑兵团(法语名称:9e Régiment de Hussards)在内的少量部队。
值得一提的是,和其“前辈”M24一样,少量AMX-US曾被派往阿尔及利亚执行镇压起义武装的任务,期间有数辆车被击毁,在阿尔及利亚战事以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而告终后,这些车辆全部被撤回法国。
图10.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期间,在阿尔及利亚某地行军的某个混编有AMX-US和M8型自行火炮的法军装甲排
图11.与AMX-13一同被部署在阿尔及利亚的AMX-US
随着新一代坦克的陆续服役,剩余的AMX-US转而充当教练车,这些车辆被拆除火炮和防盾,并以一块巨大的有机玻璃遮盖缺口。直到20世纪80年代,最后一批AMX-US才宣告退役,退役车辆中有的被拆解回炉,有的则被充当靶标,至今已无完整AMX-US留存。
图12.在法国境内某训练场充当教练车的AMX-US,火炮及防盾已被拆除
- 全文完,敬请期待下一篇!-
作者的其他文章可以从下方快捷进入:
如果您觉得本站还不错,请扫这里关注、收藏、转发三连击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